做实院校研究 助力高等教育评价改革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04-01 09:43:21    点击数:

​——“院校研究与教育评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院校研究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综述

 

为进一步学习和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精神,对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院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加以明确,2021年7月9-11日,“院校研究与教育评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与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与长三角高校院校研究协作联盟协办,来自国内近20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大会主题报告和五个分论坛组成,开展了共计54场次的学术交流。围绕教育评价改革这一时代主题,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一流大学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情调查、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院校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重要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一、谋篇布局:聚焦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任务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遵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恩来在致辞中指出,我国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于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长、武汉理工大学张安富教授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学习效果评价一直以来都是院校研究的重要内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的软指标变成硬要求。北京理工大学王战军教授强调,转变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理念要聚焦真问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评价导向,发挥教育评价对一流大学建设的促进作用。

2.以问题导向为创新契机,推进改革关键领域的破立并举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认为,院校研究从实际出发,发掘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为服务院校发展提供了精准科学的咨询建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不是基于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问题导向的,面对高等教育评价中不科学的评价导向,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指出,排名性评价中产生的“五唯”引导中国学者开展面向论文的科研,实际冲击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直接出发点就是要破“五唯”,推动开展面向立德树人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科研。石河子大学蔡文伯教授指出,高校考评方案中的指标项目和评价标准均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结果导向,实际忽视了过程管理以及教育的本质属性,高校应在不断反思中实现人才培养考评制度的革新。

3.以评价改革为实践驱动,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周光礼教授从大学治理出发,指出战略层面上的教育评价改革需要“跳出评价谈评价”,改革目的是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新时代的教育治理模式应是一种网络式治理,围绕政府、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开展“五破五立”,推动教育评价由政府问责转向社会问责。北京工业大学王绽蕊研究员认为,大学治理评价是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大学治理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将“善治”要素指标化,将中国特色大学治理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入评价标准中,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功能,成为实现大学“善治”的有力工具。

二、探索方向:明确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路径

1.关注学生成长,完善全面综合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院校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决策支持与管理咨询,学情调查对于人才培养评价的改革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华中科技大学陈敏教授结合其团队在该校开展的四轮“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SSLD)的经验指出,院校研究范式下的学情调查有助于构建学生成长的综合数据系统、探索学生成长规律,并增强高校各部门服务学生成长的协同效应,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是院校研究中国化的有效探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超认为,该校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持续开展的“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对标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其调查结果直接服务于学校质量改进与学生成长,在打造一站式社区育人空间等方面已初见成效。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哈尔滨师范大学辛宝忠教授指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评价重点集中在观念确立、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华东理工大学周玲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成长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应遵循“新理念、新特征、新知识、新模式、新机会、新人才”的“六新”原则。广西师范大学蒲志勇对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提出三者应成为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部分。

2.尊重评价主体,构建多元适配的评价方式

教育评价改革需要推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潜心育人、学校立德树人的统筹兼顾。针对不同评价主体的特征,蔡文伯教授强调,高校人才培养考评制度的革新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价值效用,因此要恢复学生的评价权力、重视学生自评与主体间的评价互动,进而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评价环境。湖北科技学院俞佳君副教授指出,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时,需要改变传统评价理念,探索多元评价方法,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职业价值,在用人评价方面,南京农业大学罗英姿教授等人依据人与环境匹配理论提出了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价体系,并指出毕业生发展需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提升在校生对职业环境的适应性。同济大学郑高明助理教授指出,依据专家组进行质量评估是芬兰博士生教育改革的一大特点,而全球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博士生质量的提升同样需要专家组作为负责任的质量评估方,进一步以评促建。

3.注重评估分类,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办学

张安富教授强调,新一轮审核评估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更注重评估分类,以两类四种评估指标体系供不同办学定位的高校进行选择。上海交通大学秦野认为,不同定位的高校在绩效评价的关注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术研究型高校应优先关注学科,应用研究型高校应重点关注学位点,应用技术、技能型高校应更关注专业。黄淮学院张新艳教授认为,民办本科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民办高校的发展路径及人才培养目标。武汉工商学院亓小林教授认为,民办高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状态应从单一转为多元,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观,构建多主体共同作用且符合民办本科高校办学特征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4.着眼过程评价,在强化动态监测中保障教育质量

教育评价对高校办学具有导向作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评价问题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王战军教授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评价方法的创新应由院校评价走向监测评估,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新评估范式,监测评估能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核心要素进行动态监测,为多元主体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清华大学郭菲助理教授等人认为,现阶段“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成效评价的特点在于实行常态化监测,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可在加强数据采集动态性、发挥多元主体价值参与优势以及完善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改进。辛宝忠教授指出,劳动实施过程的评价不易量化,高校劳动教育过程性指标可概括为劳动实施过程运行情况与实施过程性成果。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评价问题,周玲教授认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考核偏重教学效果和终结性评价,课程评价系统性不够。国防科技大学彭安臣副研究员指出,“五唯”的根源在于过程性评价的弱化与结果性评价的强化,应进一步制定并结合实质标准与程序标准,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5.深化数据与技术支持,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专业性

数据是院校研究的基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高校管理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中国知网教育产品总监张志辉认为,教育评价离不开大数据支持,高校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是院校研究的基础,学科建设需要全面、系统、深入的数据分析来提供决策支持。蔡文伯教授提出,为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考评证据获取过程的完整性,要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监测,运用评价绘制学生成长轨迹,在评价过程中不断改进评价。中南民族大学魏立才讲师建议,高校可支持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变革。针对技术进展与学校教育教学的互动关系,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强调,对技术本身进行伦理意义上的检视和思考是教育研究者不能推脱的责任,技术应用于教育需持乐观、谨慎的态度。

三、服务发展:新时期院校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共建共进

1.在经验积累和方法创新中构建院校研究的理论与知识

别敦荣教授指出,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应采取稳健的中速推进模式,高校为实现管理的校本化与决策的科学化,可进一步开展院校研究普及活动、明确院校研究机构职能、培养培训院校研究专业人员以及树立和宣传院校研究典型。华中科技大学魏署光副教授等人探讨了混合方法在院校研究中的应用,他认为混合方法能够将数据置于组织和决策者的情境之中,提高决策支持效果。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曹雪萌基于自身研究经验指出,日记研究法能够体现中国大学生学情研究的“温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激发其内驱力。湖南农业大学郭丽君教授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观察分析案例学校的文化场域现象,为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开展院校研究带来了富有新意的探索与示范。

2.在组织变革和校本研究中推进院校研究的实践与应用

同济大学蔡三发研究员介绍了同济大学在长三角高校院校研究协作机制中的探索与实践,指出区域性院校研究协作对于发挥智库作用、服务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促进区域高校数据共享、提高区域高校院校研究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构建区域院校研究人员“准”行业协会以及开展区域高校认证与评估均具有积极意义。重庆三峡学院张晓冬教授提议,院校研究机构应以项目为抓手、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在服务高校发展中发挥组织效能。同济大学张端鸿副教授对多所高校行政人员的院校研究服务动机进行了考察,他指出组织文化和制度对激发行政人员服务院校研究的动机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决策体系应从各条业务线吸纳高校行政人员参与院校研究服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赵立莹教授提议应驱动政府、社会和高校形成合力,在问责和改进中提升院校研究的效能。

别敦荣教授为本次研讨会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会议体现了一个显著特点,即由一批青年教师和在读研究生组成的年轻学者为高校改革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为院校研究的成熟持续输出动力,为院校研究分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对“院校研究与教育评价改革”的会议主题进行了阐述:教育评价改革应回归教育的本质,而院校研究的思考和实践应以教育价值观为落脚点,只有在遵循教育评价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才能更好地为服务高校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引导高校在按教育规律办学的基础上获得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未来如果我们以更深刻的逻辑认识院校研究,以教育评价改革引导院校研究,院校研究定能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



新余学院发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版权所有
地址: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阳光大道2666号新余学院行政楼202、203、204室|邮编:338004|办公电话:0790-6666182 0790-6666979